10年前養成分類習慣 無奈終端處理沒跟上 “最近確實感覺小區環境衛生改善了不少。”83歲的唐阿婆住在豐澤新村7棟4樓,對于小區實行垃圾分類,她很有感觸,這是她盼望已久的一件事。 唐阿婆說,豐澤新村早在10年前就已經嘗試推行垃圾分類,但當時由于終端上沒有處理,加上居民意識薄弱,一直沒有推行下去。現在,她通過報紙看到消息,知道政府有下決心推行垃圾分類,終端處理體系也在建設完善,她很有信心垃圾分類能推行下去。 海都記者了解到,唐阿婆平時在家進行垃圾分類的習慣已經有10多年了,像電池、燈泡等有害垃圾之前沒地方扔,她都統一收集放在家里。等到前段時間,小區里實行有害垃圾分類后,她才將這些有害垃圾從家里清出來。而平時果皮等易腐垃圾,她會作為土壤肥料;紙皮箱、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會賣掉或送給保潔人員等。 “垃圾分類,我會先從自己做起,再帶動周圍的人一起加入。”唐阿婆覺得,大家生活在這個小區,都要愛小區,有責任讓小區更美。 垃圾分類推進校園 讓小手牽動大手 “每天,我們都會將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裝進環保垃圾袋,帶回家中進行分類后再倒掉。”昨日上午,在啟動儀式上,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五年二班的許航睿,作為學校代表發言時說道。 原來,今年6月起,豐澤社區就已開始聯合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倡議學校學生從“垃圾不落地”延伸到“垃圾要分類”。學校專門選擇五年二班作為試點,率先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五年二班的60位學生,每人收到一個由社區分發的垃圾袋,上面寫著“垃圾分一分,校園美十分”的宣傳標語。藍色環保垃圾袋是無紡布材質,可以循環使用,既環保又節約成本。 班主任倪老師告訴記者,領到垃圾袋后,班級的垃圾桶直接撤掉了。她經常會在開班會或早會時,有意識地向學生普及垃圾分類,學校也有組織相關科普知識競賽。 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們發現,班級環境衛生變得干凈整潔多了,雖然每天都有安排值日生,但值日生打掃衛生的工作輕松了許多,大家就更愿意參與其中了。 “我就住在豐澤新村,現在小區里擺放的垃圾分類桶更細化了,從學校帶出來的生活垃圾都有了更明確的去處。”許航睿說。海都記者了解到,除了他自己養成了分類的習慣,媽媽也在他的帶動下,一直保持垃圾分類的習慣。 “今年9月,新學期一開學,垃圾分類就開始在學校全部鋪開了。”倪老師說,現在學校老師、學生人手一個垃圾袋,所有教室都取消設置垃圾桶,學校公共場所也減少垃圾桶的投放。學校門口就是垃圾分類設備的投放點,大家放學后都可以直接進行垃圾分類投放了。 “學校里的大部分學生家長都是豐澤新村的居民。”豐澤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分類走進學校,這樣不僅讓學生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同時也可以帶動家長一起參與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