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里的大海,千年不老 海灣邊的簪花,千年不凋 蟳埔村航拍圖(歐陽良鵬 攝) 近日 隨著“夜游濱海浪漫線” 免費公交接駁服務的開通 來到泉州市豐澤區 東海街道蟳埔村的游客更多了 蟳埔 位于泉州中心市區東南部、 古刺桐港畔 因扼守泉州出海口的“海門” 宋元時期便商貿興盛 明天啟七年(1627年) 這里成為泉州東南海防門戶 被稱為“海絲遺珍” 近年來 蟳埔簪花圍在全國走紅 各地游客慕名前來 帶火了蟳埔村的文旅產業 傳統與時尚、歷史與現實 在這個千年小漁村融匯交織 書寫出新的海絲故事 扼守海門 護衛泉邑 蟳埔村背依鷓鴣山 面朝泉州灣晉江入海口 地理位置渾如天然造就 千百年來成為泉州灣的重要門戶 漁船駛出泉州灣(陳英杰 攝) 在用石頭砌壘而成的 碉堡式建筑上 只見墻上有著 許多瞭望窗與槍孔 據介紹 這里喚作“槍城” 年少時還見過民兵在此訓練 據清道光本 《晉江縣志·武功志》所載 南宋時泉州發生過 多起海寇擾境事件 明代中后期 倭寇蜂起 泉州海防任務愈發艱巨 蟳埔的海防戰略地位 開始被確定并重視 千年來 蟳埔人世代與海共生 傳襲著高超的航海技術和 豐富的航海知識 此間 蟳埔村與古代水軍將領們的 “情緣”不斷滋長 眼下 村中最熱鬧的打卡點 當數蟳埔順濟宮 走進其間 高懸的“靖海清光”匾額 躍然入眼 下款題 “提督靖海將軍,靖海侯施瑯立” 相傳 施瑯曾來此拜問 因此信念倍增 軍中士氣大振 復臺氣勢如虹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施瑯再度來到蟳埔 獻上這塊匾額 從古至今 從漁村到社區 蟳埔如今仍保有的 地標建筑、民俗民風 都可窺見海洋文明的萬般風韻 民俗流傳 文化交融 宋元時期 泉州晉江下游一帶 曾是中東僑民重要聚居區 獨特的地理區域 造就的海絲貿易通道 使得蟳埔村的民情風俗 與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漫步于蟳埔村的小巷 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民居的 外墻頗具特色—— 以蚵殼為主要建材 壘砌而成的墻體 在陽光的映照下 閃爍著銀灰色的光澤 宛如魚鱗般整齊排列 蚵殼厝 “千年磚,萬年蚵” 這是沿海民間流傳至今的俗語 據介紹 蚵殼厝有很多實用功能 隔音效果好 冬暖夏涼,不積雨水,不怕蟲蛀 同時其墻體堅固 具有很好的抗風雨效果 千百年來 蟳埔村傳承著 向海而生的歷史印記 不僅有蚵殼厝 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生活在這里的蟳埔女 身穿大裾衫和闊腳褲 盤著頭發戴著鮮花做成的花圍 海邊的蟳埔女(趙建河 攝) 蟳埔簪花圍習俗形成于宋元 流行于明清 并延續至今 簪花圍與宋元泉州港 香花種植業興盛的 經濟形態息息相關 蟳埔民俗文化 并不局限于簪花圍、蚵殼厝 還包含了傳統民俗賴以存在的 生產空間和生活方式 千年以來 蟳埔人世世代代行船討海 男性大多從事 “走船—海上運輸” 和“討海—出海捕魚” 兩種生計 如今 蟳埔碼頭上的漁業發展 走上新階段 除了灘涂養殖、水產品加工等 還有連排林立的海鮮酒樓 人氣滿滿 文旅賦能 漁村新生 近年來 蟳埔為中國文化“出海” 添上了一簇繁花 當前 來自蟳埔的簪花 已亮相世界旅游小姐總決賽、 巴黎奧運會、倫敦工藝周等 40多場國內外重大活動 傳播至英國、法國、意大利、 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 并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點贊: 簪花很美,泉州很贊 “蟳埔簪花綻放海外風采” 還被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列為 2024年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 “地方文化國際傳播七個熱點”之一 通過“簪花+”模式 簪花之美還融入各行各業 簪花+文創 聯名簽約匹克鞋業、 嗨玩購服飾等20多家頭部企業 研發擺件、冰箱貼 等文創產品200多種 蟳埔文創擺件 簪花+美食 推出泉州“簪花宴” 亮相第三十三屆中國廚師節 簪花+科技 上線AI簪花寫真體驗館 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新互動體驗方式 簪花+藝術 搭建“影視服務中心+影視基地”平臺 小品《蟳埔花開》 獲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金獎 …… 據悉 “簪花”帶動了旅拍、民宿、 酒店、商演等業態發展 拉動消費超50億元 游客在蟳埔拍照留影 據介紹 蟳埔民俗文化村整體 將列入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 劃定202畝蟳埔漁村 作為民俗文化保護核心區 規劃設計“一街兩帶三區” 打造中國最美簪花小鎮 蟳埔村于今年推出 “十大提升工程” 升級完善蟳埔村的硬件設施 持續推動業態豐富和游客體驗感提升 當簪花圍的芬芳 飄向更遠的地方 那個千年漁港的回響 正變得愈發清晰而綿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