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忙到連飯都顧不上吃、辦公樓深夜依然燈火通明……這是下黨鄉、村兩級干部的常態。 下黨之窮,窮在“不通”——路不通、貨不通、思想不通。過去村民雖有強烈發展愿望,但“等靠要”思想嚴重。人窮志不能窮,扶貧要先扶志。近年來,下黨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探索“支部牽頭、黨員示范、群眾參與”機制,黨員干部帶頭領辦產業項目,發展不斷形成合力。 壽寧縣滴水緣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王菊弟在下黨村的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茶葉生產車間展示揉茶技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林善傳 攝 王菊弟2015年開辦了下黨第一家民宿。起初,有村民嘲笑他的民宿“比豬欄還差,哪里會有顧客”,但王菊弟抱定“群眾心里沒底,黨員更不能泄氣”的念頭堅持了下來,2016年他的民宿就實現了盈利。目前,下黨鄉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旅游業態單位99家。 不久前的一個晚上,下黨鄉黨委書記吳觀前、鄉長葉新與村干部和黨員群眾代表開座談會,一起商討“農村發展靠什么?農民增收靠什么?”吳觀前說,現在農村新房、新路夢想都已實現,接下來需要進一步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以更加昂揚的斗志謀劃發展。 記者夜訪了四五戶村民,一個突出的感受是,在下黨群眾中,“等靠要”的思想已成為過去,奮斗、創業成了主旋律。 年過六旬的老黨員王明壽是革命烈士后代,2015年,他返鄉先行試水開了家餐館,取名“百口食堂”?!吧庠絹碓交?。”他笑著說,涼茶、綠豆湯、金絲扣、土豆餅等土貨成了搶手貨。在后廚洗菜的村民王光玉,昔日全家年收入不到一萬元,現在通過政府提供的貼息貸款,成為了“百口食堂”的股東之一。雖然每天從早忙到晚,但王光玉覺得“很有盼頭”。 “弱鳥”有志方高飛,滴水不歇可穿石。閩東發展之路,無論是過去的脫貧實踐,還是當下的跨越發展,都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奮斗的力量。 在寧德市,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的“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已堅持30多年。越來越多的黨員領導干部深入一線察實情、找問題、謀良策、促發展,形成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福安市坦洋村是坦洋工夫茶的原產地,四周群山環繞,村前一水襟帶?!磅r葉采摘、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篩分整形……”談起紅茶制作工藝,坦洋村鄉村振興指導員馮堅如數家珍。 駐村以來,馮堅帶領村民籌資500萬元打造茶葉技術綜合培訓中心,建成村集體茶廠,發展電商直播,拓寬茶葉銷路…… 像馮堅這樣的鄉村振興指導員,寧德還有很多。寧德市委組織部部長陳惠說,為讓力量往鄉村派、資源往鄉村走,寧德通過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員等“一書記三大員”到村任職,充實基層力量,推進鄉村振興。 項目推進到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寧德市按照“一類重點項目一個專班”模式,將“最能打仗的人”派到“最需要的項目”,狠抓項目開工、用地、籌融資等要素保障,推動重點項目建設落地、落實、見效。 9月10日,這是在廈門舉行的2024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展現場展示的寧德時代神行PLUS電池。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林善傳 攝 走進位于福鼎市的福鼎時代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只見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生產線運轉不停。這里是寧德時代迄今為止在全球布局的最大單體項目,平均每1秒可生產1個電芯,缺陷率僅為十億分之一。 “該項目的落地建設,將有效促進當地鋰電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备6I園區黨委書記林天祿說,自項目啟動以來,當地抽調200多名黨員干部組建專班,搶時間、拼速度,多部門采取并聯式推進,推動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事在人為,當前農村新一輪發展需要更多“新人”“能人”領跑。寧德鼓勵鄉土人才扎根家鄉,發揮所長,帶動鄉親脫貧奔小康。在壽寧縣,近3年來,累計回引“新農人”1.2萬人。一批批返鄉“新農人”在鄉村振興的賽場上闖出了一條條興農路。 今年29歲的葉立城是下黨村首名“新村民”。4年前,他跟隨師父、烏金陶藝篆刻技藝傳承人吳祖清來到下黨,當起烏金陶傳習所的老板。幾年間,他的運營范圍從烏金陶傳習擴大到兼顧經濟效益的陶藝、茶藝體驗。他還積極參與下黨古村巷道文化建設,幫助設計了別具特色的網紅打卡點——“百福巷”?!靶腋J菉^斗出來的。我喜歡下黨的生活,會在這里住下去,迎接更多的回頭客?!?/p> 弱鳥先飛、滴水穿石,過去的閩東寧德,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脫貧路。如今的閩東,新征程已在眼前,新篇章正待譜寫。時空變遷、場景常新,但精神與夢想始終一以貫之、歷久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