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山隧道西洞口人行天橋改造開啟 ——坡道改全斷面斜坡增設一條慢行匝道 大坪山隧道西洞口人行天橋(黃色區域)將增設一條慢行匝道(藍色區域) 天橋坡道較窄,通行得互相等待;橋面雨天路滑,經常有人摔倒;橋下非機動車在機動車道上逆行……一直以來,大坪山隧道西洞口人行天橋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昨日記者了解到,該處人行天橋開始改造,原先存在的問題以及交通亂象有望得到改善。 反映 橋上“堵車” 影響通行效率 市民賴女士家住城東,每天都要騎電動車到中心市區上班,大坪山隧道洞口的人行天橋是她每天要經過的路段。“一到工作日,天橋上會‘堵車’,一大堆人排隊等著上天橋,往往會花費很多時間。”賴女士說,除了“堵車”,天橋的坡度也較陡,每次騎車上去都心驚膽戰。 與賴女士有同樣煩惱的還有陳先生,他每天從城東騎電動車載小孩到市區上學,每次早高峰路過天橋,都要等上一會。“不僅是上下橋的通道過窄,橋面上的磚也非常滑,一到雨天,經常有人摔倒。”陳先生說。 不僅橋上有安全隱患,橋下的部分電動車為了圖方便,直接從豐澤街駛入機動車隧道,更有甚者從坪山路與豐澤街路口的機動車掉頭區橫穿,逆行在機動車道上。在此掉頭的小車只能小心翼翼地避讓,現場險象環生。“每次到坪山路天橋前的調頭區,開車都要非常小心,擔心有電動車突然沖出來。”市民吳先生說。 改造前,大坪山隧道西洞口人行天橋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現場 電動車上下橋 需要互相等待 昨日8時許,雖然是周末,但大坪山隧道西洞口的人行天橋上,仍有不少車輛通行。記者看到,由于坡道較窄,上橋的電動車不能和下橋的電動車同時通行,只能等待一方電動車通行后,另一方電動車才通行。偶爾有兩輛電動車在坡道上交會,雙方避讓起來十分危險。 為了分流上下橋的電動車,從大坪山非機動車隧道出來后,天橋下有一個提示牌,上面寫著“禁止非機動車從此處上天橋”,一旁還有另一塊指示牌,指引出隧道的車輛要右轉坪山路再上天橋。然而,不少非機動車圖方便,無視該提示牌,出隧道后就徑直從這條坡道上天橋。記者注意到,若按照提示牌行駛,隧道口天橋的上下橋電動車就會錯開。 坡道將參考其他城市做法,改為全斷面斜坡,增加非機動車的通行截面。 改造 交通提升方案 分三階段進行 據泉州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城東片區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常住人口迅猛增長,行人、非機動車通過大坪山隧道慢行通道穿行需求增大,現有的大坪山隧道西洞口慢行交通已無法滿足過街需求。為解決該問題,便利市民慢行交通,市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了大坪山隧道西洞口慢行交通提升方案,分為增設地面層行人及非機動車混合通道、過街天橋坡道提升改造和天橋東北側增設慢行匝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市交警支隊組織實施,增設地面層行人及非機動車混合通道。即在大坪山隧道西洞口北側右轉車道和坪山路由北向南掉頭區增設行人及非機動車混合通道,從而打通豐澤街至大坪山隧道西洞口北側慢行過街系統,屆時,混合通道的兩側將增設紅綠燈控,市民通行需按燈控通行。該階段由市城管局園林綠化中心負責苗木遷移工作,市城管局市政工程中心負責道路硬化工作,市交警支隊負責增設標志標線、護欄和信號燈等交通設施。該行人及非機動車混合通道作為過街天橋改造完成前的過渡性臨時設施,預計于8月1日投入使用,待第二、三階段完成后封閉。 第二階段由市城管局市政工程中心組織實施,為過街天橋提升改造階段。借鑒其他城市的做法,將現狀天橋坡道踏步加坡面的形式改成全斷面斜坡,以此增加非機動車的通行截面,并對過街天橋坡道及橋面鋪裝層進行改造,提高非機動車的通行安全性。預計于9月30日前完成。 第三階段由市城管局市政工程中心組織實施,為過街天橋東北側增設慢行匝道階段。考慮到現狀,大坪山隧道慢行通道通往豐澤街只有一條匝道,擬在該處增加一條匝道連接隧道慢行通道出口與過街天橋主橋,實現對該處非機動車上下天橋的交通分流。 昨日9時,大坪山隧道西洞口人行天橋改造正式開始,市城管局園林綠化中心的工作人員開始對橋下綠化帶上的苗木進行遷移。 □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卓良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