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揚鞭自奮蹄,繪就東湖新華彩 ——東湖街道黨工委書記 蔡和杰 根據市委、區委“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推進會和區第六次黨代會、區委區政府解放思想大討論動員會暨2022年度工作部署會等會議精神,東湖街道作為中心城區街道,義無反顧、義不容辭擔起推動環灣發展的主力軍,圍繞區委區政府“二三五”工作部署,奮力打造都市商業中心、旅游服務中心、低碳宜居街道,譜寫現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區東湖篇章。 鑄品牌、出經驗、走前列,顯東湖擔當 突出政治引領。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進一步強化黨員干部對“兩個確立”的高度政治認同、理性認同、情感認同,著力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深化拓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鞏固、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 突出思想引領。持續學深悟透做實新思想,深刻學習領會弘揚“晉江經驗”,扎實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著力提振干部精氣神。 突出品牌引領。聚焦“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重點實施“1323”黨建品牌工程,繪就城市基層黨建“東湖版圖”,即探討研究1個“黨建引領城市變遷”黨建主課題,“城中村”、老舊小區、物業小區3個黨建帶動社區治理篇章,建設街道黨建展館、人才之家2個文化陣地和打造文明創建示范街、社區治理示范路和社區鄰里中心3個“黨建+”品牌。 保存量、拓增量、提質量,拼東湖速度 緊抓經濟發展。主動銜接市、區產城融合雙輪驅動工作部署,在穩中求進總基調下,重點實施“2425”工作計劃,致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即加快推進人力資源和瑞象信息2個產業園區,打造建筑、信息、健康、中介4個產業集群,積極跟蹤雙創廣場、僑鄉文創園2個重點項目和5棟納稅超2000萬元總部樓宇,著力加速“騰籠換鳥”、加快產業聚集、加強發展后勁。 齊抓招商引資。盤活閑置樓宇11萬平方米,跟進第五季工貿、溫德姆酒店、中奢鯨選等在談項目,加快繁榮金鑫國際中心、泉州商城、南益廣場等商圈經濟,引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賦能健康、養老、家政等生活型服務業轉型升級。 強抓營商環境。抓好市“1+1+13”政策包、區“開門紅”九條措施等政策的宣傳、解讀和落實工作,深化“一五六”工作法(即實行“一臺賬”,健全樓宇經濟工作臺賬;做到“五知曉”,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建立“六幫扶”,助推企業更快更好發展),全面跟蹤掌握轄區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做好對企業的服務、協調、調度等實時工作。 強管理、優環境、提品質,塑東湖形象 開展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主動對接市、區“聚城暢通”工程,完善城市配套設施和功能,積極跟進、推動仁風工業區污水管網改造提升項目、東湖農貿市場提升等6個民生項目,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三期)項目34個小區改造。 開展城市管理精細化行動。開展市容環境衛生、占道經營、生活垃圾分類、道路基礎設施、住宅小區樓道雜物、蜘蛛網整治、生態環保等7大專項整治提升行動。探索老舊小區管理模式,豐富民情疏解驛站功能,著力改進、提升住宅小區管理水平。 開展精神文明創建行動。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單位,鞏固提升創城創衛成果,完善創城常態化機制。保護和傳承轄區華僑歷史博物館、海交館、靈山圣墓等文化資源,推動少林寺、急公尚義牌坊等傳統文化融合發展,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力爭年底8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建設全覆蓋。 夯基礎、保穩定、促和諧,樹東湖新風 對標高線抓綜合治理。探索水漈片區“彩虹眷村”改造路徑,完善、豐富仁風社區“小社區、大物業”模式,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持續鞏固提升“平安街道”和“平安社區”品牌。 筑牢防線抓安全防范。繼續開展各領域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積極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重點培植三盛、閩海石化、新華都等5家重點領域企業創建標準化標桿示范企業,加快形成復制推廣經驗,確保2023年底前轄區所有的企事業單位100%完成標準化建設提升工作。 守住底線抓疫情防控。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專組規范化,建立大數據日推日清、應急處置、信息共享等機制,實行街道、社區疫情防控掛圖作戰,搭建“8名社區疫情防控專員+95名二級防疫網格員+141名三級兼職防疫網員”的立體防疫網絡,守住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