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墻并院”合著管 多了物業來理事 一個轄區面積0.36平方公里,有著16個老舊小區、多幢獨棟單位宿舍,服務管理線長點多的老舊小區該怎么管理?豐澤區泉秀街道華豐社區探索實踐出一條老舊小區管理的新路徑——在部分小區“拆墻并院”并引進專業物業公司管理。如此一來,小區的“內循環”被打通,住在這里的居民也有了“管家”,破損的管道、臟污的樓道再也不會沒人管了。 老舊小區 “拆墻并院”合并整治 華豐社區成立于2002年,位于豐澤區東南部,管轄范圍東至田安南路,西至溫陵南路,南至寶洲街,北至泉秀街。社區內16個老舊小區大部分沒有物業管理,最小的小區僅有一幢樓、12戶居民。由于缺少管理,這些小區各類矛盾凸顯,出現了車輛亂停亂放、綠化帶老化沙化、排水排污管道堵塞、配套設施老化缺失等問題,給社區管理帶來較大困難。 面對這一難題,華豐社區黨委書記葉碧紅心中早有想法,只是當時時機尚未成熟。如今,經過幾年的治理積累,是時候付諸實踐了——通過“拆墻并院”,合并整治老舊小區;同時,將泉秀新村、福興公寓、口岸宿舍、原鯉城區交通局宿舍、華豐新村、溫陵南路商業城、溝后安置房等長期無人管理的無物業小區,分成東西兩片,聘請物業管理公司,因地制宜分別實行封閉和非封閉管理。 首先“拆墻并院”的是泉秀新村和福興公寓。“打通前,兩個小區空間小、物業管理成本高,一直沒有物業公司進駐,由社區托管。但社區只能做些日常保潔,很多深度服務無法實現,更無法24小時‘在線’。”葉碧紅說,物業公司進駐后,車輛停放有位置,居民散步有空間,晚上回家有路燈,就連伸進窗戶的枝丫都有人來修剪。“統一管理后,居民住得舒服了,安全系數也提高了不少,目前的反饋還不錯。” 小區管理 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葉碧紅“拆墻并院”的想法,最初在社區摸底時并未得到所有居民的理解,原因在于聘請物業公司需要支付費用,不少居民認為“長期沒有物業管理,日子也過得好好的”。 但葉碧紅認為,老舊小區管理應該“管家先行”。社區內多個老舊小區經過路燈亮化、修補路面、建設地下排污管道等整治后,面貌煥然一新,“怎樣保持這種‘新’?肯定是保護。誰來保護?從目前看來,物業公司是最好的選擇”。 如何讓居民充分理解并支持?社區網格員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網格員鄭幼雪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時間,逐一入戶,釋疑解惑。入戶次數多了,她進群眾家門只需要“刷臉”,不用再出示工作卡了,“有時候晚上12點多還接到居民的問詢”。經過兩三個月的細致工作,鄭幼雪負責范圍內的200余戶居民都同意了。 “群眾帶群眾”“居民參與”的方式,也是此次實踐能成功的一大利器。社區居民老黃的妻子最初也不愿意每個月交物業費,在他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下,也同意了。“像我這樣做親屬工作的人,身邊還真不少。”老黃說。 “拆墻并院”只是一個開始。葉碧紅說,老舊小區管理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多站在群眾角度考慮問題。下一步,除了加大“拆墻并院”力度,社區還將進一步開展人文改造,建立黨群服務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務和“最多跑一趟”改革,建設鄰里中心等。 (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黃慶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