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展 三大洲130個非遺項目參展 作為本次海藝節的核心項目之一,海絲非遺展以“一條海上絲路 萬千非遺瑰寶”為主題,將于11月23日,在新落成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展期持續至11月27日。 本次非遺展突出非遺保護成果、產品開發創新和項目活態展示三大特色,將匯聚來自亞洲、歐洲、非洲12個國家(含中國)的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截至目前,已明確有130個非遺項目、500多件展品將參展。 非遺展上的每一項非遺項目,均有傳承人現場表演,并通過全息成像等新科技,多維、動態展示技藝傳承。觀眾也可以現場體驗手工制作,在趣味、互動中感受非遺文化。 其中,國際展區的參展項目,代表著其國家傳統美術、手工藝的最高水準。 如印度南部的“卡拉姆卡里”,這是一種手繪印花棉紡織品,工藝繁雜,十分精美,本次參展藝術家里亞茲汗·巴查汗創作的卡拉姆卡里作品被作為印度的國禮。來自土耳其的陶瓷藝術家古爾遜,復興了在17世紀近乎失傳的“伊茲尼克陶瓷藝術”,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活態傳承人”稱號。此外,參展的還有意大利西西里傳統手繪、約旦馬賽克拼接、科威特蛋雕、泰國面具、伊朗地毯、南非獸皮畫等。 在國內展區里,前來參展的80多個項目,都是世界級、國家級非遺項目。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名錄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熱貢藝術、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中國剪紙等,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北京藥香制作技藝、西藏尼木古寶藏香、蘇州蘇繡、海南椰雕、濰坊風箏、成都漆藝等。 許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常常停留于展柜里的某個物件、某種手藝。這次,主辦方采用“走街串巷”的展陳方式,輔以3D投影、全息成像等技術,努力讓觀眾能夠直觀具體地了解一項非遺作品的誕生過程,甚至體驗創作的快樂。 比如,通過1∶1船體解剖復原的手法,結合電解玻璃投影的形式,現場對水密隔艙進行全景再現,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設備實時采集人體手勢動作,觀眾可以通過點擊屏幕來模擬刻紙工藝,親手創作非遺作品。 今后,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將延續展示、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努力打造成為海絲沿線國家非遺參觀學習、教育培訓和交流展示的重要基地。 “一帶一路”藝術演出周 特色團組到知名景點演出 “一帶一路”藝術演出周期間,將有來自韓國、日本、泰國、印尼、黑山、波蘭等國家,以及來自我國香港、內蒙古自治區的藝術團隊帶來精彩演出。地點主要安排在泉州各縣(市、區),并將有特色團組到清源山等知名景點演出。 演出周呈現的藝術種類,包括民族器樂、民族舞蹈、現代舞、室內樂、音樂劇等。其中,有韓國清州、光州、濟州演出團隊帶來的傳統舞、現代舞、音樂會,有日本橫濱藝術家們帶來的音樂會,還有來自中國香港的“敦煌絲路回響”音樂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