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玲是湖北人,如今比許多人都了解蟳埔女文化,蟳埔女打扮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受訪者供圖 蟳埔媳婦初識蟳埔女文化 蔣玲玲是湖北人,在廣州讀書、工作。2007年,蔣玲玲決定放棄在會計事務所優渥的工作,跟隨男友回到家鄉泉州結婚。“第一次從廣州的城市來到泉州的鄉下,心理是有落差的。”初到泉州的蔣玲玲經常被朋友們打趣說“被騙了”。然而在這里生活后,蔣玲玲卻逐漸被這一方水土所吸引。 蔣玲玲的丈夫是泉州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人。在靠海的蟳埔村,男人并不突出,女人卻自成一道風景。蟳埔女與泉州的惠安女、莆田的湄洲女并稱福建三大漁女,都有著勤勞勇敢、樸實賢惠的特質。 單是蟳埔女別具一格的打扮就能作出一篇文章。“剛來的時候,根本就認不清這些三姑六婆,因為打扮都一樣。”外來媳婦對本地的傳統的認識,總是需要一個過程。幸好,丈夫的母舅陳敬聰是一個文化與攝影愛好者,熱衷于推介蟳埔獨特的傳統文化,同時用鏡頭記錄美好。在耳濡目染下,蔣玲玲逐漸了解了蟳埔女背后的文化內涵。“她們頭上戴的每一朵花、每一件發飾,身上穿的服飾都是有故事的。”故事并不長,但是足夠吸引人。 蟳埔女人的打扮蘊含著著濃濃的海洋文化,上衣是斜襟掩胸的大裾衫或討蚵裝,下身穿著闊腳褲,褲腳有腰身的兩倍寬,勞作時,還要帶上斗笠、纏著圍巾。這些獨特的服飾都源于海上勞作的需求。 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蟳埔女的頭飾——被泉州人稱為“移動的花園”。蟳埔女的頭飾俗稱簪花圍,首先將頭發盤成一個圓髻,戴上金銀頭飾,中間橫插一根象牙筷子固定住。圓髻周邊環繞著幾串四時鮮花串成的花環,有潔白的茉莉花、金黃的含笑花、紫紅的粗糠花,還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鮮花大多來自附近的小村莊“云麓”。宋元之際,“云麓”曾是阿拉伯人故居,栽種著從阿拉伯引進的奇花異草。因此,蟳埔女的戴花習俗源遠流長。 這些因海絲而生的裝扮,這些與海洋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習俗,這些蠔殼做成的古厝還帶著出磚入石的閩南味……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這個初來乍到的蟳埔媳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