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柯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礫石。 (資料圖片) 迫切愿望 找到鄧回墓獲得更多發現 禁示碑的發現,猶如點燃了引信,令郭柯柯利用業余時間研究文史的信念更加堅定。 以大坪山為起點,郭柯柯的發現泉州之旅,時常帶給人驚喜。2008年,他在大坪山上發現了六塊礫石,石器上尚保留著部分礫石皮,質地堅硬,經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鑒定,這些石器的年代,最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年以上。這一發現,也為證明“泉州是遠古人類東遷臺灣的出發地之一”論點,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大坪山與靈山圣墓相距不遠,圣墓有鄭和行香碑,大坪山有鄧回墓葬。兩地通過鄭和,建立起悠長的聯系。如今,距離鄧回墓葬禁示碑的發現,已經過去十多年。當得知“古泉州(刺桐)史跡”被推薦作為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后,郭柯柯十幾年來埋藏于心底的愿望更加迫切。“我很希望能找到鄧回墓,從墓葬里發現與那段歷史有關的更多實物證據。” 現在的郭柯柯,繼續在大坪山上到處走走,雖然知道尋找鄧回墓并不容易,但是對于心存相信,且付諸行動的人而言,夢想總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找到禁示碑 證明史料記載真實性 長期行走在大坪山間,郭柯柯積累了許多碑刻資料,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些積累竟真的派上大用場。 2004年,郭柯柯看到本報關于《鄭和下西洋曾在泉州招收船工》的報道,文中提到,在安溪縣湖頭鎮發現了《鄧氏族譜》,里面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二世祖諱回公,從鄭和太監過西洋號曰過番,葬云谷室,配未詳,生一男諱銅公。”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不僅曾到過泉州,還在靈山圣墓行香,祈求靈圣保佑此行順利。如果真如族譜所言,那么鄧回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追隨鄭和下西洋的泉州人。根據記載,鄧回曾任泉州衛世襲指揮百戶,在鄭和的船隊中,他很可能不是普通船工,而是一名有一定職位的官員。 “看到報道的時候,我就覺得‘鄧回’二字十分眼熟。”郭柯柯很快想起,這兩個字,曾出現在一塊石碑上。“我經常進山尋找碑刻,久而久之,村里朋友都知道我有這個愛好,他們如果發現了古物,就會通知我。記載‘鄧回’的石碑,我曾在村中見過,當時還把文字抄下來了。”找到了出處,郭柯柯立刻前往查看,但見石碑上真真切切刻有“二世祖泉州衛世襲指揮百戶諱回公封塋自前明成化間安葬在憲東門外三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等內容,與報道中提到的《鄧氏族譜》的內容互相呼應。 根據碑文內容,這是一塊墓葬禁示碑。系當時的縣令應鄧回后人要求設立,為的是避免墓葬遭受破壞。石碑的發現,讓郭柯柯激動不已,他知道,要證明鄧回確有其人,比起史料記載,實物的佐證更加強有力。而專家研讀碑文后認為,上面記錄的內容,與族譜吻合,可以證明《鄧氏族譜》是真實可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