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老有所養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作為泉州市的中心城區,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豐澤區調動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提出優先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加大投入,積極探索新型的社會養老模式,緩解社會養老壓力。 日間照料 家門口前享晚年 在豐澤街道東涂社區養老照料中心的活動室里,老人們正在康復師的帶領下,做著手指操、頭部運動、保健操等訓練。老人們像小孩子一樣一板一眼地學習,不時互相交流說說笑笑,一幅其樂融融。 東涂社區養老照料中心于今年1月建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擁有23張床位,設置棋牌室、書畫區、醫務室、餐飲區等10多個功能室,重點為社區60歲以上老人提供專業、系統的照料服務,主要包括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護理、生活照料和短期托養等,并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導、文化娛樂等服務。目前,已有10位老人全天24小時入住照料中心。“在這里,和大家一起運動,吃住都有人照顧,還是很舒心的。”對于在日間照料中心的日子,96歲的老人林健華感到挺滿意。 為了讓老人安心,家屬放心,日間照料中心還在所有墻面上都設置了利于老人行走的扶手,在房間內安裝了監控,家屬可在手機上實時掌握老人情況。 據了解,今年,豐澤區在實現社區養老服務站和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的同時,積極爭取各級補助資金800多萬元,建設11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了提升服務品質,不少日間照料中心還引進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養老服務,努力成為社區內老人精神寄托、生活依伴的場所。 “互聯網+” 養老插上智慧“翅膀” 小小的專用手機,對老人來說可以說是幫了大忙。家住豐澤區東湖街道的蘇老伯和妻子都已年過八旬。今年年初,他突然感覺身體不適,他的妻子立即拿出泉州市禾康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派發的“一鍵通”老人專用手機,按了“SOS”鍵,撥通電話求助。就近的助老員小劉立即上門查看,與老伴一同把蘇老伯送到了醫院。“幸好有求助電話,不然我們都不知道怎么辦?”提及當時的景況,老蘇夫婦倆十分后怕。 今年1月,豐澤區投入近100萬元,推進互聯網+養老工作,為戶籍在轄區的“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中的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及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由南京禾康智慧養老產業有限公司為老人們提供免費建檔、關愛定位、助急服務、不定期回訪以及日常保潔等實體援助。 為使線上與線下養老服務同步推進,豐澤區還在全市率先設置社區助老員。目前,全區共有8個街道養老救助協理員、26個社區助理員,協助社區提供老人緊急救援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醫養結合 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您老的血壓又有些高啊,平時要注意飲食調節啊。”日前,在城東街道潯美社區老年服務保健站,老人們正在排隊進行測血壓、血糖等常規檢查。 潯美社區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將日間照料中心直接鏈接了城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周二、周五有醫生專門進社區,為老人免費測量血壓、血糖,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實現了“居家式”生活照料與“專業化”的醫護服務有機結合。因為每個老人都有簽約的家庭醫生,所以責任醫生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都非常熟悉,也能夠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綜合、有效、個性化的醫養結合健康養老服務。 近年來,豐澤區全面推行社區醫養結合工作,依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站)設立醫養結合服務站,與所在地的衛生醫療機構簽訂醫養結合服務協議,開通老年人掛號、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延伸“家門口”健康養老的社區衛生便民服務“窗口”,定期組織開展醫療巡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養生保健咨詢、慢性病社區管理“一條龍”服務等。目前,全區居家社區養老醫養結合服務站24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與基層醫療機構簽約率達100%。 (鄭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