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北宋年間,已歷千年風雨,曾是官方“望祭海神”的場所;歷代官員賢達、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諸多墨寶、楹聯和匾額;祭海亦是古代“討海”之人粗礪生命哲學的一種體現 山門為四柱三間牌樓式建筑(傅志雄 攝) 古代,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出于敬畏自然之心,往往要舉辦各種祭海儀式,祈求船舶往返平安。宋時,泉州郡守將真武廟作為“望祭海神”的重要場所,真武廟于是成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跡,見證了泉州港繁榮時期中國沿海獨特的海神崇拜與海洋觀。 討海為生 風險頗大 泉州地處東南海濱,自古以來,大批生活在海邊的泉州人因“海”制宜,“討海”為生,“以魚鹽為業,而射贏牟息,轉貿四方,罟師估人,高帆健艫,疾榜擊汰,出沒于霧濤風浪中。” 但經營“海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古代,屬于高風險行業,“若微遭傾覆,破產隨之”。所以,泉州沿海民眾在收成之后,往往“家家賽神,鐘鼓響答”,以此感謝神祇的護佑,祈禱風調雨順、出入平安。這其實也是古代民眾對生存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相較于內陸,沿海民眾更加注重祭拜海神,泉州真武廟便是古代一處祭拜海神的重要場所。 真武廟,位于今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社區,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開寶六年間,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據《閩書》載,真武廟(殿)建在石頭山上,“石頭山,與赤城山相連,山盡處有三石杰出,山陰疊石數筍,危如欲墜,寔不可動。目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時望祭海神之所……”該廟坐東朝西,依山而建,布局巧妙,主體建筑有山門、涼亭、大殿等,現存建筑為明清時期風格。據原東海街道文化站站長、館員張章明介紹,真武廟是泉郡道教圣地,有“八閩玄天上帝第一行宮”之譽,在福建道教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之一。 |